每一位學生其實都是自己最佳的老師。大人給越多、小孩越退縮! 大人給越少、小孩越前進!
一個會教導自己學習的學生,其實只需要2個關鍵,就能超越現有學習框架、達到自我最佳學習成效。
佛洛伊德的享樂理論指出,我們的行為動機來自享樂的本能需求。人類終其一生,均有追求快樂、逃離痛苦的慣性思維(其實任何生物均應如此不是嗎)。
有趣、玩耍是不論每位小孩、大人都需要的。缺乏了,誰都會放棄繼續投入。
每位老師在學習心理的課程中都學過,學習動機與投入是所有學習之關鍵基礎條件。但是為何我們的學生甚至從小學開始,就發現學習無趣,而放棄學習、從高中開始,就在課堂睡覺?
試問每位父母、師長,你的小孩、學生,一開始就對學習無趣?是什麼時候開始?是誰造成的?沒有家長或老師會不願意學生喜歡學習,只是我們都在做讓他不喜歡學習的事,不是嗎?
一個獲得有趣學習環境的學生,上課必定目不轉睛、搶著發言,如此必定全神貫注、無役不與,會甘心放棄每一個學習的機會嗎?
基本而言,就是獨立思考、批判能力。
學習的目的,絕非著眼於在學期間的考試力,而是畢業之後的生存力。
試著回想,過去你班上哪個名次區間的同學,畢業之後之競爭力最強,即可見其端倪。
一個養成習慣思考的學生,上課必定會習慣審思老師的資訊,遇有不合邏輯之處必會習慣主動發言,如此必定增加記憶、知其所以,成績會差嗎?
(參考來源: https://flipedu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3441)
2015年,新加坡十五歲學生在PISA(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)拿下數學、科學、閱讀素養三項世界第一;TIMSS(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調查)的小學、中學的數學與科學,新加坡皆是全球冠軍,堪稱「教育五冠王」。這個曾經是第三世界的國家,在一個世代間就躋身世界第一的國家俱樂部,背後的驅力是什麼?
1. 教更少,把時間用來引導孩子主動學、用出知識
新加坡近20年來的教育政策,從1997年開始的「思考型學校,學習型國家(Thinking School, Learning Nation)」。2010年,新加坡再推出「21世紀技能」教育方針。除了延續原有培養批判性思考、自主學習的能力,更注重問題解決及與人溝通、合作的社交技能等。
2. 教師檢視自己成為習慣,評鑑比企業談績效更細緻
新加坡教育部課程司副總司長孫桭煒說:比起「第幾名」,新加坡把眼光聚焦在:要怎麼做得更好?
3. 政府給課綱、教案,老師關鍵任務是讓學習變好玩
跨領域做課程創新的數學老師斯緹‧秀芙拉(Siti Shofurah)說:「在課程上做創新並不難,因為老師們手上都握有教育部給的教學地圖,老師只要把心思放在『怎麼教更好玩』上就好。」
4. 師培不只講教學法,而是培養老師成為「終身學習者」
新加坡教育部領軍改變教育,培養每位老師「內建」學習動機,各個都是不斷學習、應變潮流最厲害的學習者。
5. 教學現場,比起「學知識」,更注重「如何學」
新加坡國立大學附屬理工中學的物理老師林佳慧(Lim Jia Huei)說:「科學,不是拿來背誦或考試,而是培養孩子成為解決問題、甚至問對問題的人。」她的物理課裡沒有課本,教材是生活隨處可見的音響、洗衣機的水管等,她說:「老師主要在做的就是,不斷的問他們『為什麼』,引導他們做更深層的思考。」
新加坡的成功,相對於台灣的困境,有3個關鍵的差異性:
1. 政策的明確
果斷、統一的決策,學校、老師方可依循(而非盲目追求短期亮點)
2. 目標的正確
著重思考、溝通、人際、問題解決(而非限於背誦、知識等短期效益)
3. 老師的啟動
老師願意學習、不得不學習(而非茫然、抗拒等群眾心理)
在哈佛的「零點計畫」,這方法叫「思考慣性培養法」(Thinking-Routine),採用三步驟「觀察-思考-發想」(See-Think-Wonder)。
第一步,只需要讓學生描述看到什麼。想像一個畫面,我把一顆小球放進碗裡,問學生觀察到什麼,學生可能回答:「我看到小球從上滑到底下,又再滑到上方」、「我從不同角度看,我看到小球好像不會亂跑(直線前進)」。
第二步,讓大家隨意猜想是什麼導致的,甚至是胡謅理由也行,學生一陣猜測後,老師再做解釋。
第三步,問學生在哪看過類似現象?知道這知識後,在哪用得上?跟我有什麼關係?或許,有學生能說出:「這就像開車上下坡,在安全的前提下,下坡不剎車,上坡不踩油門,是不是就省油、省錢了呢?」
哈佛的教學理念,相對於台灣的現況,有3個關鍵的差異性:
1. 思考需習慣
(讓學生自我分析)知識多而不思考,如同硬碟大而運算慢,教育反而斲傷思考創新潛力。
2. 學生是主角
(讓學生自我表達)學生看到的才是事實,每個學生看到的都不一樣,老師看到的當然不是全部。
3. 要用才有用
(讓學生自我解答)每個人的興趣、天分均因大腦結構不同而有所差異,標準答案只會造就標準產品。